2023-06-25 11:26:14
坐标:常山县同弓乡彤弓山村
标识:晒秋广场,一座以晒秋为主题的民俗文化广场,占地两千多平方米,2021年建成。
6月20日,记者来到常山县同弓乡彤弓山村,只见在宽敞的晒秋广场上,一群手持团扇、身着旗袍的阿姨,正伴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来自柯城区的汪女士相告,去年,她在朋友的带领下到这里体验了一次晒秋文化节,感觉环境很不错,就向自己所在的“旗袍团”提议过来打卡。
“晒秋是村里的一项传统习俗,可追溯到南宋,随着时间的流逝,晒秋就不仅限于秋天了。”彤弓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章贵生相告,春夏晒竹笋山珍,秋冬晒蔬果粮食,晾晒收获成果成了一道风景,在彤弓山村代代相传。
2018年秋,彤弓山村举办了首届晒秋节,并固定下来。每年晒秋节上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农耕运动会,还有文化表演等,慢慢变成了一个品牌活动,每次都能吸引成千上万的省内外游客。2021年,为了给村民提供集中晒秋和让游客互动的场地,结合同心未来乡村建设,村集体在一片沙滩上建起了占地两千多平方米的晒秋广场,并策划推出了研学线路。
今年5月,一场“金色同弓·未来好声音”比赛更让晒秋广场名声大噪,平时来此地打卡的游客越来越多。“每天我们就在广场周边摆摊卖棒冰、农产品,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赚四五百元。”村民章达达说。
一年一度的晒秋节和平常策划的文化活动,吸引了人气,也带动了当地土特产销售。“旅游旺季时,店里一天最多要接待近300人。”老樟树农家乐老板徐海中说,店里的蔬菜和肉类大多从当地农户那里采购,有的村民通过供应食材,一年有近万元的收入。徐海中还帮村民代售当季晒好的蔬果干,不少游客还委托他预订。
2009年,彤弓山村思味斋食品厂负责人林初四放弃了杭州的生意,回到家乡专注生产冻米糖、酥饼等十几种糕点。其中,制作酥饼的梅干菜,就是从村民家里收购的。“村民晒制的梅干菜,要比外面市场的口感更好。”林初四说,在销售旺季,每天厂里能生产1000公斤酥饼,要消耗近100公斤梅干菜,20余名本村妇女就在厂里上班。
在食品厂车间内,村民汪淑萍正在熟练地制作馅料。“我在这里工作十多年了,忙的时候每月有6000元左右的工资,虽然现在是淡季,每个月还能拿到3000元。”汪淑萍告诉记者,在家门口上班既能赚钱,还能照顾家人。
“晒秋不仅是一道景观,更是一种农耕文化符号,四季‘晒秋’,晒出了新业态,也晒出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章贵生笑着说,晒秋广场如今成了村里的一个“聚宝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