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唤醒的“碗窑”文化记忆 ——“廿年变化对对碰”系列报道(1)_衢州新闻_浙江网 

浙江网

新闻门户
欢迎监督
真实温暖丰富的网上浙江!

被唤醒的“碗窑”文化记忆 ——“廿年变化对对碰”系列报道(1)

2023-04-17 11:47:17

 村(社)名片

  柯城区沟溪乡碗窑村距离衢州市区24公里,村内山水资源丰富,有着400多年的制窑历史,人口681人。2021年9月29日,碗窑·碗东“开窑节”成功举办,沉寂了40多年的龙窑重新恢复生机,新华社、浙江新闻联播作专题报道,碗窑成为浙西乡村旅游网红目的地。

  4月13日,在陶艺体验馆内,67岁的曾三满热情地接待两位杭州游客。曾三满是碗窑村里为数不多还能继续制陶的老人,两年前,他开始“创业”,办起工作室,从事陶艺品制造和销售。“希望生意红火,更希望能把烧窑制碗的手艺传下去。”曾三满说。

  碗窑村,因烧窑制碗得名,曾是浙西民窑重地。村干部蔡耀福介绍说,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村里有做碗手艺的村民组建了“土碗社”,将土地全部交出,专职制碗。鼎盛时期,“土碗社”日产约万只碗,但随着市场的发展,老技术跟不上新形势,至上世纪70年代末,“土碗社”衰落。

  曾是“土碗社”社员的曾三满失业了,“当我们想再拿起锄头时,发现已无地可种,只能外出打工谋生。”2001年3月1日,《南方周末》发表了一篇新闻调查《“土碗社”,被遗忘了30年》,道出了碗窑村的尴尬前身。

  “农民没了土地就等于没了根。”蔡耀福说,碗窑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村中有多处窑址遗存,有擅长制碗的匠人,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和发展资源。

  为让这只“碗”复兴,2021年,碗窑与毗邻的碗东村,组建碗窑·碗东未来乡村,实施村庄改造、重建龙窑项目,复兴古窑文化。村里引进投资主体,推动村企合作,将废弃仓库变身古窑陶瓷博物馆,把闲置房打造成陶瓷体验中心,创设陶艺培训班,发展陶艺研学旅游……2021年9月29日,新修复的龙窑开窑那天,碗窑村和周边村庄的路被前来观光的游客堵得水泄不通。曾被“遗忘”多年的碗窑,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络绎不绝的游客让村中的餐饮、民宿、农副产品摊档经济收益大大提高。村民巫石良将家里的老屋租给一位老板开咖啡厅,房屋租期15年,这是巫石良所想不到的。

  “有人来,有活干,有钱赚,在这里创业的年轻人感到越来越有奔头。”负责陶艺研学基地经营管理的彭颖对记者说。眼下,村中余杭—柯城山海协作“乡创中心”正在加紧装修,完成后,将为彭颖这样的创客们提供更大舞台。

  “主打陶瓷特色文化,碗窑村去年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63万余元。”蔡耀福说,从卖碗,到卖文创、卖旅游,利用陶瓷文化打造未来乡村,为碗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村(社)名片

  江山市碗窑乡碗窑村距江山城区8公里,由碗窑、大龙、岭后3个自然村组成,总人口1040人。该村生态环境优美,遍布村庄周边有100多处古窑址群,1997年8月被省政府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碗窑文化是优质资源,我们要把村子的发展‘嵌’在这一特色文化上。”4月14日,碗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节军站在村头古窑址前,拾起一块古陶瓷残片对记者说。

  碗窑村因制瓷而得名,从北宋开始到明清,碗窑制瓷前后经历800多年,所生产的青白瓷“薄如纸、颜如玉、声如磬”,远销海外。如今,百余处古窑址遍布碗窑村周边,成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连着数月,郑节军到省内一些将陶瓷文化利用得比较好的地方跑了跑。“很震撼。”回到村里的郑节军,把目光投向了挖掘利用碗窑文化资源上,与一家文创公司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利用村里闲置楼房,筹备开办古窑陶瓷博物馆,创设陶艺体验中心,发展陶艺研学旅游。

  唤醒沉睡的碗窑文化资源,为碗窑发展乡村旅游打开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将成为碗窑未来发展的又一引爆点。”郑节军说。

  在郑节军看来,没有缺少资源的村,只缺不懂经营的领头人。

  碗窑村,被称为江山的后花园,蓄水量2亿多立方米的碗窑水库,是江山市民的饮用水源地,也造就了碗窑村独特的生态环境。郑节军告诉记者,依托水库生态资源,2004年,村里就开始发展农家乐,最多时达到了20多家,碗窑成为全省农家乐特色示范村。也正是这个农家乐特色村,为了护好江山人的“大水缸”,在农家乐发展的鼎盛期,“壮士断腕”关停了位于水源保护区内的农家乐。

  “现在规范经营的农家乐有六七家。”7年前,杨家岳将“老娘舅”农家乐搬到了碗窑水库大坝下方。见到他时,他正为游客们准备中餐。“忙的时候一天要接待100多人。”红火的生意,让他挺满意。

  谋划村庄发展,碗窑人不缺活络的脑袋和思路。在带领村民致富方面,村里还着手办了几件实事,2017年3月,村里投资20万元入股光伏小康工程,每年可分红约6万元。去年,入股江山市汇农蛋鸡场128万余元,当年分红10.2万元……

  眼下,投资300多万元的村物业经济用房正在兴建,投用后,将用于发展碗窑文化酒店,打造乡村旅游新节点,“目前正在招商洽谈,预计每年租金收入可达20万元,不仅能提高村集体经济的‘自我造血’功能,还能解决村里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郑节军说。

  碗窑村的变化,让村民看到了希望。老党员祝水昌告诉记者,现在村民精神状态好了,越干越有信心,日子更有盼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