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6 14:20:12
人物简介:衢州市五星乡村工匠,芋荷粿制作技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曾获首批衢州市巾帼共富标兵,衢江区乡村文化能人等荣誉。
北宋黄庭坚曾咏词赞美“尽湖南、山明水秀”,余志娟的家就在人称“小湖南”的衢江区湖南镇湖南村。澄碧的乌溪江水从她的门前流淌而过,水滋养着这片土地,也赋予她投身传统食品制作的灵感和信心。
19年前,一直在家相夫教子的余志娟,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当时,她的公公祝耀华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年糕制作师傅,但供职的年糕厂有了其他转型打算。一家人陷入抉择——要不要自己来办年糕厂?
“我们乌溪江的水是甜的,很多人爱吃我们打的年糕,可不能让这乡愁滋味因此失传。”怀着对美食的热爱和不服输的志气,余志娟自告奋勇,操持起新年糕厂的生意。
她“掌柜”后走的第一步棋就是给年糕厂命名“轩阁祝记”,闯出一条特色品牌之路。
“‘轩阁’分别取自我儿女的名,祝记是丈夫家的姓氏,我们用家族烙印的形式,以自己真挚的匠心,为自家产品的品质进行担保和代言。”余志娟这样解释。
既然有了品牌,就不能满足于过去的来料加工模式,必须有自己的拳头产品。余志娟用这个理念说服家人,很快落下第二枚棋子——严选乌溪江库区的优质糯米和粳米,在一遍遍尝试后,终于做出地道软糯的水磨年糕。
年糕好不好吃,消费者会用脚投票。无论是专程慕名而来选购年糕的顾客,还是通过微信下单的网友,都给了余志娟莫大的信心和鼓励,“大家的好评,就是值得我们继续奔赴的理由。”
永不止步的余志娟,又开始新的自我精进。看到市场上出现彩色面条,她萌生念头,千百年来始终雪白的年糕能否也能变得五彩缤纷?她将目光投向库区里的南瓜、紫山药、艾草、黑米等“天然色素”,开启新一轮研发风暴。
喜庆诱人的彩色年糕一经推出,立即受到消费者青睐。这些年来,余志娟的年糕厂每年销量都稳定在15万公斤左右,逐渐成为乌溪江库区一张响当当的美食金名片。
闲暇时间,余志娟总爱钻进厨房,在食材、配方、香料和技艺的不断演变中,寻找和抵达更美好的舌尖味道。而只有余志娟知道,自己与美食的相遇,不仅是满足于饮食需求,更是坚守着一种信念——如何在传承中融合创新乌溪江库区的传统食品?
2016年的一段时间,余志娟的女儿开始莫名地出虚汗,余志娟立即想到,小时候母亲会用芋头秆混合糯米和大米制作芋荷粿,给下田劳作的父亲食用,用以健脾除湿和解毒消肿,针对出虚汗冷汗有独特的效果。
连着几天,余志娟都在厨房里捣鼓试验,她试着加入新鲜猪肉和油渣,以调节传统芋荷粿的苦涩,试着改变糯米和大米的配比,以确保口感的软糯……
当余志娟将全新改良后的芋荷粿,连同背后的文化记忆故事发在自己朋友圈时,立即引来众多网友围观。有人说,这是老底子的手艺与原生态好食材的全新融合。也有人说,它倾注了母爱的味道,是大山里的“养生粿”。
这以后,余志娟便带着芋荷粿频频参加各种展销节会,屡获各种奖项,她的命运也似乎和粿子黏在了一起,成为芋荷粿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这也是她落下的第三颗关键棋子。
如今,余志娟的生产线上,一双双巧手在四季交替中排列出芋荷粿、清明粿、彩色年糕、粽子、腌笋等各种食品的长长队伍,越来越多的乌溪江农产品也从她的流水线上奔赴天南海北。
余志娟坦言,自己之前从没想过,那日夜相伴的乌溪江水到底流向了何处,但当自己手作的乌溪江食物连接起“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之后,她越来越懂,唯有清泉才能汇聚大江,唯有匠心才能成就久远。
寻访乡村工匠
协办单位:衢州市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