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出台大运河保护新规,有何深意?_宁波新闻_浙江网 

浙江网

新闻门户
欢迎监督
真实温暖丰富的网上浙江!

宁波出台大运河保护新规,有何深意?

2023-04-06 11:42:20

9585422_bw-hongsg_1680703442287_b.jpg


  3月31日,第269号宁波市人民政府令印发公布《宁波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自今年6月22日起正式实施。

    今年6月22日,是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9周年的特别日子。

    2014年6月22日,大运河(宁波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中国大运河南端出海口与“海上丝绸之路”东亚地区重要节点的宁波,由此成功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行列。

    《办法》的公布,对大运河(宁波段)来说,将是一个新的重要节点,意味着大运河(宁波段)的保护、传承、利用将进入历史新时期。

    作为宁波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如何统筹做好保护、传承和利用大运河这篇文章?在“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下,怎样探索大运河文化遗产价值阐释与活化传承新路径、着力擦亮大运河这块金字招牌、助推宁波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记者就此进行了一番采访。

    

    传承好大运河文脉

    千年变迁,诉不尽它的好

    

    

    

    

    “我市此次以《办法》修订出台为契机,建立起大运河文化保护利用传承体系,充分展示宁波大运河一头连着运河文明、一头通往海洋时代的文化特质,让大运河历史文脉展现时代光彩。”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副院长江怀海告诉记者。

    运河贯南北,文脉承古今。波光云影、千帆过尽的大运河,承载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厚重、壮美和辉煌。

    在中国大运河的最南端,滔滔大运河与浩浩东海连接处,矗立着一座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闻名中外的港口城市——宁波。这里既是中国大运河的终章,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序曲,兼得通江达海之宜,坐拥南来北往之利,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南沿海水路运输的重要枢纽和内外交流的繁华商埠。

    那么,具有“千年古韵、江南丝路、通达江海、运济天下”四大特色的大运河(宁波段),在新时代如何复活“运河千古情,江南盛世缘”?我们不妨从大运河(宁波段)的历史沿革中找寻答案。

    “枕江而治,纳海而行,融江海而兴盛”的港城发展史,在赤霞青烟中拉开帷幕。春秋战国时期辟句章港,可视为序幕。

    进入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空前繁荣,使甬江和钱塘江通过浙东运河的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加之明州港口的发展,与日本、朝鲜及南洋诸国的商来客往更加频繁。

    通过水利建设与治理,明州境内初步形成以“三江、一河、四湖”(三江、南塘河、东钱湖、日湖、月湖、广德湖)为主的水系结构。

    宋元时期,国家主航道至区域主航道贯通。宋代经济政治中心南移,北宋浙东运河全线贯通,开挖西塘河和中塘河,南宋疏浚开拓慈江经中大河到镇海的河道,吴潜主持开挖刹子港。宁波成为东南重镇,大量对外贸易、贡使来朝等使得宁波港成为国家级的海陆交通和贸易枢纽。

    元代,浙东运河地位不及南宋时期,但仍是海港城市庆元(宁波)联系腹地的主要航线。

    宁波形成了“三江、双湖、多河”[三江、东钱湖、日湖、月湖、南塘河、中塘河(西)、西塘河、前塘河、中塘河(东)、后塘河、中大河]的城乡人工水网体系。

    明清时期,随着浙东地区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城镇繁荣,运河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十分突出,运河塘路的建设标准也更高,古纤道“白玉长堤”于此时得名。

    从那以后,宁波保持了“三江六塘河、一湖居城中”的水网格局。

    “悠久深厚、持续不绝的海洋开发历史,以舟作车、以楫为马的水上交通传统与河海交汇、三江合流的特殊位置,不仅孕育了古代宁波走向域外的‘海上丝绸之路’和连接内地的运河通道,催生了宁波城市的设立和快速崛起,更铸就了今日宁波作为‘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的重要地位和光明前景。”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东出大海、西连江淮、转运南北、港通天下”,如此之盛况,诚为宁波所有;如斯之气派,实非宁波莫属。

    “大运河(宁波段)以其自然江河与人工塘河并行结合、复线运行、因势取舍的设计理念与航运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至高理念,在整个中国大运行体系中独一无二,也充分展示了宁波地区古代航运体系的独特性。”江怀海自豪地说。

    

    保护好大运河遗产

    聚焦“九龙之困”,践行精准保护

    

    

    

    

    大运河(宁波段),漫溯千年春秋,横贯甬城东西,是宁波人世世代代的财富,弥足珍贵。

    转眼,距大运河成功申遗已经过去了9年。我市现行的《宁波市大运河遗产保护办法》始于2013年9月1日,并于2017年12月21日进行过修改。该办法制定于中国大运河申遗期间,为申遗和我市大运河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随着形势的发展,该办法在保护传承利用理念、保护范围、机制创新、部门职责等方面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以更好地守护世界文化遗产,服务支持保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突出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点(段),科学确定保护范围,推动实现精准保护;创新管理体制,主动适应大运河作为线状文物的特点,建立完善‘部门联手、条块联动’的工作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多头管理和管理缺位问题。”谈及《办法》出台的初衷,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这样说。

    据了解,《办法》在国家和省相关法规、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和实践经验,以细化、落地相关要求为重点,增强《办法》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一是精简范围。《办法》将宁波市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由宽泛模糊的152公里,精简为具体准确的34.4公里,即将保护范围限定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大运河(宁波段)河道与遗产点(简称为“两段一点”),并对所指河道与遗产点进行明示。“两段一点”是指:浙东运河进入余姚界至曹野桥段;余姚市丈亭镇慈江至江北区刹子港小西坝段;宁波三江口(新江桥、甬江大桥、江厦桥之间的水域和庆安会馆遗产区)。

    二是守牢红线。《办法》对大运河遗产保护区划内的“可为”与“不可为”活动,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相关法规、规划的要求进行设定,明确对保护区划内“可为”活动的全过程管理,深化备案、评估、监管标本兼治。

    三是强化保障。《办法》将大运河遗产保护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明确保护经费的5种主要用途。同时,创制性地设立了大运河遗产多元化的保护补偿机制,明确“大运河遗产保护基金,专项用于大运河遗产保护补偿工作”。

    大运河(宁波段)作为典型的大型线性文化遗产,具有时空跨度大、流域面积广、遗产类别多等特点;其流经余姚市、江北区、海曙区、鄞州区等4个区(市),涉及民生水利、交通运输、生态环境、国土规划等多个领域,《办法》主动适应大运河作为大型线性文化遗产的特点,建立健全高效实用的监管治理体系。

    一是明确责任义务。《办法》精细梳理,界定主次,厘清“负责”与“协同”、“主办”与“协办”、“牵头”与“配合”等关系;划定职责范围,明确重点分工,对文物等12个主管部门的主要责任义务作出明示,全力筑牢责任链条,实现监管、服务无缝隙。

    二是构建协调机制。《办法》明确要求市和大运河遗产所在地区(市)人民政府建立由文物等12个主管部门组成的综合协调机制,实行定期会议制度,统一指导、统筹协调大运河保护工作,审议大运河保护工作中的重大政策、重大规划、重大项目,协调跨地区跨部门重大事项,督促检查大运河保护重要工作的落实情况,破解大运河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九龙治水”问题。

    三是落实协同共治。《办法》强化大运河遗产的监测巡查,建立以大运河遗产保护监测专业机构巡查监测为主、结合河长制巡查和相关部门开展联合巡查为辅助的巡查制度。同时规定,相关部门应当共享监测数据,建立健全各部门各单位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联动的工作体系,形成大运河保护齐抓共管、协同共治的合力。

    

    开发好大运河价值

    融入城市发展,融入百姓生活

    

    

    

    

    大运河申遗之后,新的命题已经提出:充分挖掘大运河的文化品牌价值,完善沿线文化旅游功能,适度开发航运资源,让大运河更多地融入城市发展,融入百姓生活,将大运河打造成宁波城市的重要文化标识和亮丽名片。

    《办法》要求,市和大运河遗产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大运河遗产的历史、科学、艺术、文化等研究,提炼,发掘大运河文化价值,推进大运河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建立完善大运河遗产展示体系,按照相关规划要求,推动大运河遗产博物馆、展示馆和遗址公园建设;遗址公园建设可以依托河姆渡、压赛堰、大西坝、小西坝等遗址开展。

    此外,推动与大运河有关的妈祖信俗、越窑青瓷、船模艺术、十里红妆等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利用。鼓励依托甬剧、姚剧、四明南词、宁波走书等传统戏剧、曲艺,开展大运河特色剧目创作生产。支持创作生产和宣传推广以大运河文化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广播电影电视节目、旅游公益广告、动漫游戏等。

    “《办法》还要求,做好大运河旅游资源的挖掘整合工作,开发好优质旅游产品,打造河海融合的文化旅游品牌,通过创建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开展各种交流活动等,强化传承利用,让群众共享大运河文化之富。”

    江怀海告诉记者,这些努力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眼下,宁波三江口展示园、浙东运河集中展示带已经被列为国家级核心展示园和国家级集中展示带。目前,我市正在积极谋划三江口核心展示园详细规划,以展示大运河(宁波段)河海联运、通江达海的魅力。

    此外,河海博物馆筹建工作进展顺利,宁波塘河文化公园已经对社会开放。一个以“塘河记忆、运河风情”为主题,集塘河文化展示、非遗文创体验、工艺美术展览和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将成为人们共享运河建设成果的文旅新去处。

    而庆安会馆已经成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生动案例。

    “作为宁波近代传统建筑的代表,庆安会馆价值重大、内涵丰富,蕴含着以大运河和‘海上丝绸之路’为载体的河海文化、以近代商帮聚谊为内涵的会馆文化、以妈祖信俗为代表的浙东海事民俗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宁波人。”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副院长林国聪告诉记者,庆安会馆借助博物馆资源和古建筑优势,利用“微文物”体现“大文化”,让市民在家门口探寻宁波“运河”与“海丝”交汇的特有文化。

    据悉,庆安会馆常设展提升改造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将以全新的设计思路、丰富的展陈展项、多样的区域划分、包容的文化表达来装点这座传统建筑。不久的将来,在朱木金漆和白墙黛瓦的交相辉映中,庆安会馆将以古老而年轻的丰姿,奏响新时代河海交汇的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