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7 14:14:45
又是一年春潮起,四明大地披新“绿”。
来自市经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度,宁波新增3家国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另有7家企业的23个产品入选国家绿色设计产品。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入选国家绿色产业链管理企业9家、绿色设计产品135个,入选总量全国领先。
绿色,是希望和生命力的颜色。如今,这抹绿,正从生态走向产业,成为宁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最动人的色彩。
更为重要的是,这抹绿,不仅源于智能制造的绿色化转型,更源于对绿色原材料的创新与使用,源于产品原材料供给的绿色化转型。
造粒、挤出,经过表面处理等工序,输送至后端的厂库内……在宁波禾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70余条生产线源源不断地将回收再利用的植物纤维以及HDPE塑料等原材料“转换”为地板、墙板、护栏、围栏等多个类型的木塑材料。
禾隆新材主打“绿色”牌,它的原材料大多来自回收的木料、竹子、塑料瓶盖制成的木粉、竹粉以及塑料颗粒。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这家国家级的绿色工厂也有一套合理的回收利用机制。
随着“双碳”目标的确立,禾隆新材有了新的目标:不再局限于“一心做产品”,而是向着“全心做服务”加速转型。从多品类的绿色产品输出,到庭院、工程方案设计、安装,禾隆新材能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施工落地一体化解决方案。
“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为的就是让绿色的代木产品走进千家万户,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贡献力量。”禾隆新材董事长马庆江表示,该企业下一步不仅要推出更为绿色的产品,还将以项目建设为原点,打造产品的绿色回收体系,通过加大对可利用产品的回收,构筑可持续的发展战略以及合作模式。
以绿色引领未来,用绿色驱动发展。从原材料开始根植“绿色基因”的宁波企业,远不止禾隆新材一家。
在镇海,家联科技用一次次创新实现了原材料的变废为宝。没人要的甘蔗渣被做成全降解餐盒、杯具等,一跃成为企业发展的“摇钱树”。
在前湾新区,大发纤维让废旧的纺织品变成了再生的绿色纤维。以前只能填埋处理的废弃物,摇身一变,成为沙发、汽车坐垫等产品的填充物。
在鄞州,利时日用品2020年便开始将秸秆、豆壳做成多种日常生活用品。不仅成功替代了石油原料,也为秸秆的处理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
越来越多的宁波企业开始从原材料供给端着手,不断加快宁波制造绿色化转型的进程。
全国首个汽车精细化拆解示范样板——浙江小灵拆资源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即将在宁波慈溪投产。按照计划,小灵拆每年要完成上万辆报废汽车的回收拆解,以一套破碎、分选的“组合拳”,开启报废汽车的“再生”之旅。
“通过合理的拆解,报废车将不再‘论斤卖’,而是像庖丁解牛一般,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价格。”据小灵拆负责人郑小坪介绍,在即将投产的厂区内,小灵拆已建成年产能3万辆的报废机动车拆解产线以及年产能2万套的退役动力蓄电池拆解产线,力争打造一个以宁波为中心、辐射长三角地区的新能源汽车回收拆解及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
据初步测算,每1000万辆报废汽车,可回收钢铁1035万吨、有色金属75万吨、塑料90万吨、橡胶75万吨、玻璃60万吨。而每循环生产一吨聚酯纺织品,相当于节省6吨原油,减少3.2吨二氧化碳排放;每生产1吨含有40%秸秆的秸秆塑料,相当于代替了1.2吨石油原料……以产品供给的绿色化转型为突破口,宁波制造在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同时,加快迈出了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延伸的步伐。
眼下,春潮涌动,草木蓬发。而宁波制造的这抹绿,正进一步擦亮宁波制造这张“金名片”,让绿色发展的底气更足、动力更强,让宁波向着全球智造创新之都迈进的步伐,更加坚定、更加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