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2 12:50:31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保障。
丽水位于浙江省西南部,面积1.73万平方公里,是全省陆域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境内90%以上的面积是山地,位于洞宫山脉的黄茅尖是长三角第一高峰。丽水是全国32个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是华东重要生态屏障,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不仅拥有百山祖冷杉、百山祖角蟾等丽水特有种,也是九龙山榧、景宁玉兰、瓯江小鳔鮈等众多物种的模式产地,物种多样性居浙江全省之冠,被称为华东生物王国。
丽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萌发地和先行实践地。多年来,丽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8次到丽水调研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核心战略,以坚如磐石的定力守护好绿水青山,一以贯之的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全面推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进程,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物种和遗传资源保护成效显著。
为介绍丽水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理念与实践,特发布本白皮书。
一、丽水是华东重要生态屏障和生物王国
(一)生态系统多样性
丽水是华东重要生态屏障。丽水境内90%以上的面积是山地,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拥有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3573座,1500米以上山峰244座,是瓯江、飞云江等众多河流的发源地,位于洞宫山脉的黄茅尖是长三角第一高峰。丽水境内分布有瓯江、钱塘江、闽江、飞云江、灵江和福安江等众多水系。山水中有城市,城市中有山水,复杂多变的地形孕育出丽水多样的生态系统。
专栏1 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百山祖园区
百山祖园区位于丽水市南部,龙泉、庆元、景宁三县(市)交界地区,规划总面积503.51平方公里。百山祖国家公园是中国山水画实景地、长三角生态最高地,是中国大陆17个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区域之一,是孑遗植物百山祖冷杉的全球唯一分布区、迄今为止亚洲最古老锆石的发现地。
百山祖国家公园是瓯江、闽江的重要源头之一,保存了中国东部典型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也是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少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垂直带谱完整,分布着罕见、大面积的常绿阔叶林地带性植被。百山祖国家公园是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珍稀濒危物种集聚度极高的区域,是我国野生大型真菌种质资源重要分布区。2020年以来,已发现多个全球新物种,包括百山祖角蟾、百山祖多足摇蚊、百山祖老伞、凤阳巨基叶蜂、黑翅腮扁蜂、丽水丽丝盖伞等。
丽水主要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主,占市域面积的86.8%,是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少有的近自然生态系统,其中森林生态系统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占主导地位,森林覆盖率为81.7%,广泛分布于全市。人工生态系统则主要以农田和城镇生态系统为主,占市域面积的13.2%,多聚集在市域北部,沿河流两岸延伸。
丽水是同纬度地区山地立体气候特征最为明显的区域之一。丽水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峰受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与丘陵山地立体气候的叠加,形成了丽水独特的山地草甸,如凤阳坞、锅帽尖、双苗尖等。丽水拥有全省连片面积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河流湿地,八百里瓯江更是整个湿地资源独一无二的承载体。丽水农田集中分布在碧湖平原、松古平原、壶镇平原等三大平原,云和梯田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梯田群。“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是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庆元林菇共育系统”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
专栏2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青田县稻田养鱼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高山护林保水,半山随山势筑田,村民定居于农田旁,山下溪水穿村而过,稻田中养殖田鱼,“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观是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文化内核。
2005年6月,“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也是中国第一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8年,青田县稻鱼共生模式获全国绿色发展突出贡献奖、全国稻渔综合种养创新模式特等奖;2020年获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金奖。青田县探索把农业文化遗产品牌价值转化为产业经济价值,创造出了“一亩田、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青田模式,打通了稻鱼共生向农民共富的转化通道。
(二)物种多样性
丽水是华东生物王国,物种多样性高居全省之冠。全市共有维管植物3687种,现存古树名木54211株,陆生脊椎动物635种,陆生昆虫2608种,水生生物642种,大型真菌2040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8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38种。
丽水是浙江省维管植物最丰富的地区,拥有凤阳山、百山祖、九龙山等多个植物多样性高度丰富的重要区域,也是百山祖冷杉、九龙山榧、景宁玉兰、丽水报春等众多植物模式标本的产地。全市分布有陆生维管植物223科1207属3687种,其中蕨类植物41科96属339种,裸子植物有7科32属66种,被子植物有175科1079属328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8种,包括百山祖冷杉、东方水韭、南方红豆杉、中华水韭等4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4种,如八角莲、柳杉叶马尾杉、莼菜、九龙山榧、梵净山石斛、花榈木、香果树等。
专栏3 百山祖冷杉
百山祖冷杉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是中国特有种,自然分布于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境内百山祖南坡海拔1700米左右的狭小避风谷地,现仅存野生植株3株。早在1987年,就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列为世界最濒危的12种植物之一。近年来,丽水市为保护百山祖冷杉开展了大量的保护和研究工作,现已培育出百山祖冷杉幼苗5000余株,其中上千株幼苗已试种成功。
丽水是浙江省陆生脊椎动物多样性最高的地区,全市分布有陆生脊椎动物32目129科63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9种。拥有独特而丰富的高山鸟类资源,百山祖国家公园是棕腹大仙鹟、冕雀、白斑尾柳莺等鸟类在浙江省的唯一分布点;两栖动物特有程度较高,还是百山祖角蟾、丽水树蛙、九龙棘蛙等物种的模式产地;大中型哺乳动物多样性极高,穿山甲、黑熊等具有稳定种群,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麂的集中分布区。
专栏4 百山祖角蟾
2020年6月,丽水市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中,调查队员在百山祖国家公园发现了两栖动物新物种——百山祖角蟾。百山祖角蟾是中国特有种,属于无尾目角蟾科,主要分布于700米至1600米的海拔范围内,其栖息生境主要为常绿阔叶林附近的山涧溪流,因其对周围溪流的水质及植被的要求极为严苛,所以可作为生态环境指示物种。
丽水是中华蜜蜂黄金种源地之一。全市分布有陆生昆虫23目322科2608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种,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金斑喙凤蝶,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种,分别是金裳凤蝶、黑紫蛱蝶、拉步甲、硕步甲、阳彩臂金龟、巨叉深山锹甲、扭尾曦春蜓。
丽水是浙江省淡水鱼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全市分布有鱼类7目20科134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种花鳗鲡;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232种。
丽水是野生大型真菌资源重要分布区,被誉为中国香菇、黑木耳、灵芝之乡,也是“菇神”吴三公开创人工栽培香菇的“圣地”,全市分布有大型真菌22目94科2040种,近年来发现了皱盖油囊蘑、丽水丽丝盖伞、百山祖老伞、小老伞、近蓝紫丝膜菌等众多新物种,丰富了菇乡丽水的物种资源库。
(三)基因多样性
丽水生物遗传资源禀赋优势十分突出,无论天然还是人工栽培或驯化物种,都拥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发源地之一,被誉为浙西南的天然药园。全市现有药用植物1813种,占全省1850种药用植物的98%。
丽水全市拥有水稻、蔬菜、食用菌等种类丰富的农作物种质资源。籼、粳、糯稻类型并存,早、中、晚熟品种齐全,抗病虫害、抗寒、耐瘠薄等特性生物遗传资源一应俱全。缙云麻鸭、碧湖猪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莲都区的国家水稻分子育种中心——丽水示范基地获批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乌米饭、绿豆腐、黄粿等一批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历久弥新,不断为农民增收致富、乡村振兴提供强劲动力。
二、系统谋划整体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一)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
多年来,丽水忠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8次来丽水的指示,谨遵“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的谆谆叮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坚持“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核心战略,推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提出创新运用好“跨山统筹、创新引领、问海借力”三把“金钥匙”,促进形成发展模式和路径变革。加快推动生态要素转变为生产要素、生态价值转变为经济价值、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创建以“丽水山耕”为代表的“山”字系品牌,牵引带动生态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
专栏5 丽水山耕
2014年,丽水市依托绿水青山生态资源优势,探索山地农业的品牌化之路,形成了全国第一个以“丽水山耕”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的全产业链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还积极打响“丽水山居”“丽水山景”“丽水山泉”等“山”字系区域公用品牌,带动当地产业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积极条件。
“丽水山耕”2016年成功入选全国“互联网+农业”百佳实践案例,荣获“2016中国十大社会治理创新奖”。2018年至2020年连续三年蝉联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排行榜区域农业形象品牌类榜首。“丽水山耕”自2014年创建以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助推农业供给侧改革,实现生态文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全国样本,也为探索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供了新路径。
(二)高位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丽水市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高层次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在中国共产党丽水市第五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对标世界一流,以顶格标准保护生态环境,把建设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引领区作为推动生态环境美丽蝶变的标志性工程。
丽水发布并实施《丽水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发展规划(2020-2035年)》《丽水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丽水市建设“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引领区”行动方案》等前瞻性规划计划方案,发布《丽水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和标准规范,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纳入丽水市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融入丽水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三)系统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围绕“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品牌引领”等方面,全面深化百山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生态保护方面,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绿色发展方面,构建“保护控制区+辐射带动区+联动发展区”全域联动发展格局,引领高质量绿色发展。民生改善方面,打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旗舰型产品,积极探索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的共赢之路。品牌引领方面,充分利用国家公园作为具有全球价值、国家象征的国家生态品牌,打造丽水生态第一品牌。
发布《丽水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确定了本区域“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把全市75.7%的国土面积规划为生态优先保护空间,位居全省首位。综合考虑自然地理特点、生物资源现状,划定了百山祖、九龙山、松阴溪、云和梯田等17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总面积达4539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26.2%,形成覆盖全面、重点突出的全域统一保护格局。
不断完善就地和迁地保护体系,加强重要生物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建设有2个国家级和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6个国家级和8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国家级和2个省级湿地公园,正在积极创建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初步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布局较为合理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有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遂昌县牛头山林场石栎、苦槠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全国面积最大的立体药用植物园“华东药用植物园”、省级食用菌种质资源库和全省首个大型茶树种质资源圃,开展重要林木、药用植物、以香菇为代表的菌物、茶等种质资源迁地保护,为生物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加强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和繁育
实施珍稀濒危物种拯救保护工程。加强百山祖冷杉、景宁木兰、黑熊、黑麂、黄腹角雉、中华秋沙鸭、蓝喉蜂虎、大鲵、鼋等珍稀濒危物种的就地保护、种群扩繁和野外回归工作。丽水将现存百山祖冷杉分布地划归为浙江凤阳山-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保护区,大力开展野外回归工作,建成多处野外种群复壮基地,野外种植百山祖冷杉苗5000多株。2022年,青田鼋省级自然保护区增殖放流站产雌性鼋产下29枚卵,其中4枚进行人工孵化,均顺利出壳。丽水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市公安局联合开展蓝喉蜂虎拯救行动,划定繁殖栖息地保护区域,成立蓝喉蜂虎守护队,守护了丽水蓝喉蜂虎种群,吸引了公众广泛关注。
(五)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丽水市不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实施系列生态修复工程,深入推进“五水共治”,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水、气质量创历史最优成绩。
《2021年丽水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丽水成为全国唯一水、气环境质量排名同时进入前十的地级市,丽水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18年位居全省第一。2021年,丽水市99个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Ⅲ类及以上比例为99%,跨界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全市10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空气优良率为99.8%。丽水发布全国首个环境空气质量健康指数市级地方标准——《空气质量健康指数(AQHI)技术规定》。丽水还启动创建中国碳中和先行区,编制中国碳中和先行区创建行动方案,系统推进低(零)碳试点工作,并成为全国首批城市温室气体监测基础试点城市。
森林质量显著提升,湿地保护成效显著。作为“浙江绿谷”,丽水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384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高达81.7%,森林生态持续优化、森林质量显著提升,森林蓄积量在历史高位上再创新高,2021年已突破1亿立方米。全市湿地面积8.8平方公里,其中森林沼泽湿地和高山沼泽湿地面积均居浙江全省之冠。
(六)大力推进生态示范创建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从先行示范向典范引领全面跨越。丽水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绿色发展综合改革创新区等改革如期完成。丽水市获生态环境部命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遂昌县、缙云县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丽水市及所辖8个县(市)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遂昌县高坪乡、景宁县毛垟乡创成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在建设大花园最美核心区中持续发力彰显形象。建成82个美丽城镇、208个花园乡村、866个景区村、200万亩美丽林相、41条美丽河湖,松阴溪成为全省首批大花园“耀眼明珠”,凤阳山-百山祖成为全省首批十大名山公园,龙泉、遂昌首批创成省级大花园示范县,全力护好生态底色,全面建设具有中国气派、展现浙江风采、彰显丽水特质的诗画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
(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2019年丽水市成为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建设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体系和市场交易体系,实现了“绿水青山”可量化、可交易,创新多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和支撑体系,实现了“绿水青山”可转化、可持续。试点成果和经验在中央深改委第十八次会议上得到高度肯定,被中办、国办联合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充分吸收。丽水市委四届十次全会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及时作出进一步全面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示范区建设的决定,推动改革从先行试点走向先验示范。
创新山区市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办法,发布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南》市级地方标准,开展市、县、乡(镇)、村四级GEP核算。探索试行与生态产品质量和价值相挂钩的财政奖补机制。建立瓯江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7个县(市、区)每年设立横向生态补偿资金3500万元,通过水质、水量、水效综合测算指数分配补偿资金。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交易制度体系,解决了生态产品市场需求主体缺失问题。积极培育市县两级“两山合作社”、乡镇级“生态强村公司”等市场主体,制定《加快“两山合作社”建设运营助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建立生态产品交易数字化平台,并以此为基础推动生态资源收储、开发、交易等运营活动。截至2021年12月底,全市农村产权线上交易累计5679宗,交易金额8.9亿元。印发《关于金融助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指导意见》,创新推出与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生态信用积分相挂钩的“生态资产抵质押贷”“两山信用贷”等金融产品,实现GEP可质押、可变现、可融资。
将GEP和GDP作为“融合发展共同体”一并确立为核心发展指标纳入“十四五”规划和年度计划。建立GDP和GEP双考核机制,制定《丽水市GEP综合考评办法》,将5大类91项指标纳入综合考核。
三、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
(一)系统开展全地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
高标准完成丽水全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评估工作,较为全面地掌握了9县(市、区)资源家底,持续开展重要区域和重点物种(类群)的资源调查和综合科考,包括百山祖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调查、青田鼋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松阴溪生物多样性调查等,以及百山祖冷杉等重要物种的专项调查。同时编撰了一批地方志书和专著,如《凤阳山志》《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志》《百山祖野生大型真菌》《丽水鸟类》等。建设了涵盖9县(市、区)的物种分布数据库,准确反映了生物资源空间分布状况,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了科学基础。
丽水市生态环境局联合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和丽水学院成立浙西南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在丽水市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开展过程中,一个个新物种陆续被发现,2020年以来,丽水市共发现百山祖角蟾、瓯江小鳔鮈等新物种16种,调查记录到中华水韭、九龙山榧、黑麂、中华秋沙鸭、鼋、金斑喙凤蝶等大量国家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物种。
(二)实施浙江瓯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
丽水以打造“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实践样本”为目标,坚持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实施浙江省瓯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探索源头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新路径,努力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全面提升,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治理新格局。围绕“一轴、两翼、三区、四廊、五场景”生态格局,实施重要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工程、森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土地保护修复工程、数字赋能智慧监管工程等五大类工程60个子项目,涵盖丽水市9县(市、区)的瓯江流域范围,实施面积达13306平方公里,总项目投资55.3亿元,其中中央资金20亿元,是丽水市迄今获中央资金支持力度最大的单体项目。
(三)率先建设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
丽水市通过实施“丽水市重要栖息地(重点物种类群)和智慧监测体系建设”项目,在全国率先建设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一是推进智慧监测体系的标准化,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价指数技术规定在丽水市市场监管局正式立项编制;二是推进智慧监测体系数据采集的规范化,应用基于图像、声音和环境DNA和宏DNA的先进技术实现数据采集的统一规范;三是物种鉴定的智能化,研发基于AI识别的物种鉴定技术,建成集数据采集、传输、识别鉴定、应用产出于一体,全天候运行、空天地一体、智能化监测的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建设丽水市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形成对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多层次的长期定位监测能力。在监测手段和监管方法上突破技术瓶颈,以科技创新助力生物多样性监管和治理水平全面提升。
(四)数字赋能生物多样性保护
建成“天眼+地眼+人眼”三位一体的生态环境数字监测监管体系,形成覆盖丽水市、县、乡三级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通过卫星遥感+物联感知+基层治理,逐步数字化生态地图覆盖全域。建成公众参与网络平台——守护浙自然,实现全域生物多样性信息采集和监管可视化。建设丽水市生物多样性数字监管系统,实现生物多样性数据采集、管理、监管和分析可视化,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可持续利用和公众参与三大应用场景及若干子应用,形成跨区域统筹、空天地一体、省市县和各部门多跨协同的新型数字生态治理样本。加快林业数字化改革,完善推广“益林富农”“百山祖·数字公园”“丽水·云森防”等林业智治系统。
(五)可持续利用赋能共同富裕
丽水以“保护优先、持续利用”为基本原则,全局性谋划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发展路径,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发布《丽水市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建设与评定导则(试行)》,系统打造体验地网络,建成了庆元坑里和龙泉住龙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并被列为浙江首批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形成了集体验地设计与建设、科普研学产品研发、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全过程产业链条,拓宽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充分发挥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生物多样性主题旅游。发布浙江省首个生物多样性体验游路线图——《庆元县生物多样性体验游精品路线图》,规划设计一日游、二日游和三日游3种推荐路线。九龙国家湿地公园赏萤节已发展为丽水生态旅游“金名片”,全面推动农文旅产业发展,也成为撬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发布丽水市第一批“十佳观鸟点”,松阳箬寮、云和梯田等景区成功发展观鸟经济,引导生态旅游产业向高端自然体验方向发展。
发展特色优势生物产业,景宁畲族自治县毛垟乡依托优质的生态资源发展苔藓产业,建立苔藓主题生物多样性保护展馆,苔藓景观工程销售额达730万元,苔藓文创展品销售额达380余万元,全乡经营性总收入同比增长97.9%,解决村民就业的同时见证了景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转换成效。
(六)强化生物多样性执法监督
推进环保监管执法体制改革,丽水市生态环境局实行局队合一、市县两级统一执法体制,形成了全市“一盘棋”整体监管执法态势。启动丽水市环境执法与司法联动机制,实现市县两级公、检、法部门的协作全覆盖,并与交通运输、农业、文化、市场监管、消防救援等部门建立联动协作机制,合力不断增强。2019年以来,丽水市生态环境部门共查处各类生态环境违法案件719起,罚款金额7703.79万元;公安机关共立案侦办生态环境领域刑事案件487起,采取刑事强制措施777人,移送起诉717人;检察机关依法严厉打击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等危害动植物资源的犯罪行为,共批捕29人,起诉230人;丽水中院审结环境公益诉讼81件,全市法院审结环境资源案件1976件,连续三年共有四个案例入选国家级环境保护审判典型案例,五个案例入选浙江法院环境资源保护审判典型案例。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力度不断加强、司法合力持续汇聚,显著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执法监管能力。
(七)广泛推动社会公众参与
丽水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公众参与、惠益共享”的原则,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创新实践案例纳入丽水市党史学习教育,举办“2020年浙江省暨丽水市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2021年浙江省暨丽水市六五世界环境日”“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月”“丽水市生态文明日”等大型主题宣传活动,组织开展丽水市鸟类观察邀请赛3届,以及大型真菌摄影赛、生物多样性研学体验等多种公众参与活动,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课堂、进社区、进机关,普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提升公众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