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6 12:23:49
2022年,金华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高效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打好稳进提质、除险保安、塑造变革组合拳,金华经济社会发展的韧性、协调性和稳定性持续增强,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继续好转,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新提升。
一、综 合
经济总量。经初步核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5562.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61.77亿元,增长1.9%;第二产业增加值2328.48亿元,增长3.0%;第三产业增加值3072.22亿元,增长2.1%。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3%、49.2%、48.5%。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2.9∶41.9∶55.2。
图1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亿元)
5562.47
4705.83
3481.08
2101.13
1072.07
509.35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2015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财政收支。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89.16亿元,自然口径下降0.6%,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增长6.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410.19亿元,自然口径下降8.2%,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增长0.6%;其中增值税137.56亿元,自然口径下降14.9%,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增长8.0%;企业所得税69.94亿元,增长9.9%;个人所得税21.62亿元,下降0.5%。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30.4亿元,增长4.8%。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5.1%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其中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卫生健康支出、住房保障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分别增长15.6%、39.5%、17.7%、6.6%。
税费收入。全市累计组织各项税费收入1922.97亿元,同比增长9.6%,剔除不可比的非税收入因素后同口径下降0.5%。其中:税收收入741.96亿元,自然口径同比下降6.6%,扣除留抵退税后同比增长3.1%;非税收入777.53亿元,同比增长26.3%,剔除不可比的非税收入因素后同口径下降2.5%;社保费收入(含职业年金)403.49亿元,同比增长17.0%。全市累计办理出口退(免)税302.83亿元,同比增长17.6%,其中:出口退税245.68亿元,同比增长14.6%。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130.13亿元。
价格指数。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1.9%,涨幅比上年同期高0.5个百分点。所调查的八大类消费品及服务项目价格全部上涨,交通和通信价格上涨5.6%,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2.6%,食品烟酒价格上涨1.9%,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上涨1.4%,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上涨1.3%,居住价格上涨0.7%,衣着价格上涨0.4%,医疗保健价格上涨0.1%。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3.3%(各类价格指数详见表1)。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3.2%,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4.2%,购销价格差1.0个百分点。
表1 2022年市区各类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1.91.食品烟酒101.9 #粮食100.1 畜肉类 96.5 水产品103.3 菜及食用菌102.32.衣着100.43.居住100.74.生活用品及服务102.65.交通和通信105.66.教育文化和娱乐101.37.医疗保健100.18.其他用品和服务101.4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103.3
人口就业。年末全市拥有户籍人口496.87万人,比上年增加1.48万人;其中,男性人口250.57万人,女性人口246.30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17∶1。全市出生人口32409人,出生率为6.53‰;死亡人口34315人,死亡率为6.92‰;自然增长率为-0.38‰。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2.82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29万人,再就业人数比上年增长60.1%。
二、农 业
综合农业。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67.39亿元,增长2.0%。农作物播种面积270.1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28.5万亩,产量48万吨;棉花播种面积1.19万亩,产量0.11万吨;蔬菜播种面积75.82万亩,产量118.17万吨;药材播种面积13.27万亩,产量3.65万吨;果用瓜种植面积12.69万亩,产量20.09万吨。
林业。全市完成新造林2.05万亩,千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完成施工30.71万亩,新建(改造)浙中生态廊道彩色林带25.6公里、彩色林1526亩;新增“一村万树”示范村29个,“一亩山万元钱”基地7个;省级森林人家7个、浙江森林氧吧11个;获评省自然保护地融合发展示范镇(村)4家。全市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建设面积485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为61.53%。加强湿地生态保护,拥有省级以上湿地公园12个,数量居全省首位,率先实现县域全覆盖。
畜牧业。全市肉类总产量13.65万吨,其中猪肉10.60万吨,全年生猪出栏127.09万头;家禽出栏1835.61万羽;牛奶产量6.19万吨。
特色农业。累计创建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个、国家级特色农业强镇3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1个、省级特色农业强镇9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7个;全市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4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6家,新增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5个、产业化联合体5个。全市累计推广设施栽培47万亩,新增绿色食品71个,规模以上农产品生产主体合格证实施率100%。实施省级农业“双强”项目21个,建成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示范县3个,农机服务中心、农机创新试验和全程机械化应用基地44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05.6亿元,比上年增长3.6%,分行业看,在33个行业大类中,12个行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41.1%,汽车制造业增长40.5%。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5.8%,民营企业增长4.3%,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下降14.6%。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销售产值6769.9亿元,其中,出口交货值1678.6亿元。
图2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前十大行业情况
行业
总量(亿元)
占比
增幅
170.4
14.1%
-7.9%
157.9
157.9
13.1%
41.1%
90.9
90.9
7.5%
-2.3%
82.1
82.1
6.8%
13.6%
75.2
75.2
6.2%
40.5%
63.2
63.2
5.2%
6.4%
57.2
57.2
4.7%
-0.9%
56.2
56.2
4.7%
4.7%
-7.2%
53.9
53.9
4.5%
4.5%
-21.6%
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纺织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服装、服饰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46.6
3.9%
2.6%
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7.1%、9.3%、27.0%、32.8%。新产品产值3143.3亿元,增长18.1%,新产品产值率为46.4%。利税总额405.8亿元,下降5.3%,其中利润总额264.3亿元,下降9.8%。“2+4+X”产业集群完成产值4935.1亿元,增长11.4%,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为72.8%。
建筑业。全市建筑业增加值308.30亿元,比上年增长4.8%。资质建筑业企业1239家,房屋施工面积29169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6022万平方米。全年建筑业入库税收86.23亿元,同比下降3.5%,占税收总收入的11.6%。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13.5%,其中,民间投资增长12.0%,生态环保、城市更新和水利设施投资增长30.6%,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9.1%,交通投资增长6.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60.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1.2%,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7.3%,三次产业投资结构为0.3∶24.7∶75.0。
重点建设项目。全市省级重点建设项目67个,年计划投资320.8亿元,其中新增省重点项目21个,全年完成投资451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41%,开工率为100%,竣工投产项目5个。列入市重点建设实施类项目421个,年计划投资978亿元,其中新增项目79个,全年完成投资1260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29%,开工项目418个,开工率为99%。
全市累计完成城市更新投资940.09亿元,其中启动1平方公里以上重点片区项目42个,完成投资591.29亿元;累计拆除面积356.67万平方米。全市共有15个城乡风貌样板区、9个未来社区通过省级考核验收。16个美丽城镇、2个山区县城所在街道获评省级样板。
房地产业。全市房地产开发房屋施工面积3238.93万平方米,下降10.3%;竣工面积201.27万平方米,下降4.3%。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460.33万平方米,下降36.4%;其中住宅销售面积398.96万平方米,下降36.8%。
全面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完成新开工装配式建筑1026.36万平方米。全市共建设筹集保租房73719套(间),稳妥实施棚户区改造,新开工棚改安置房22953 套,基本建成棚改安置房4188套。全市发放公租房租赁补贴22013户,开工建设老旧小区102个、336栋,完成加装电梯44台。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965.30亿元,增长2.9 %。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28.22亿元,增长4.8%。按城乡消费结构分,城镇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10.06亿元,增长4.7%;乡村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16亿元,增长7.9%。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25.19亿元,下降4.4%;商品零售803.03亿元,增长5.1%。分商品类别看,通信器材类、日用品类、汽车类、中西药品类、粮油食品类,分别增长29.4%、28.8%、7.0%、4.5%、3.2%。
电子商务。全年网络零售额4223亿元,比上年增长6.8%,占全省网络零售额的15.6%,网络零售额居全省第2位。居民网络消费1344.4亿元,增长7.0%。全年培育农村电商示范服务点334个,培育电商示范村237个。
商品交易市场。全市共有各类市场223家,市场总成交额3777.56亿元,其中实体市场218家,年成交额3767.61亿元;网上交易市场2家,年成交额9.95亿元。拥有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81家,十亿级以上市场27家,百亿级以上市场5家,千亿以上级市场1家。全市累计在册市场主体159万户,新增市场主体32.1万户。
六、对外经济
货物贸易。全市完成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6838.7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其中,出口总额5956.6亿元,增长11.8%;进口总额882.2亿元,增长59.4%。全年有进出口实绩企业14310家,比上年净增1334家。全市与23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其中出口超10亿元的国家和地区87个。全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2158.8亿元。
表2 2022年货物进出口主要分类情况
指标名称金额(亿元)增长(%)货物进出口总额6838.716.3货物出口额5956.611.8 其中:一般贸易2604.116.6 加工贸易 61.7-19.3 市场采购3267.4 9.5 其中:机电产品2155.0 0.2 高新技术产品 511.3 82.2货物进口额 882.2 59.4 其中:一般贸易 384.9 42.0 加工贸易 8.8-41.7 其中:机电产品 78.4 22.0 高新技术产品 71.0 48.8
表3 2022年对主要市场货物出口情况
国家和地区金额(亿元)增长(%)欧盟(27国)911.525.2东盟(10国)539.9-1.3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64国)2158.8 8.4RCEP协议国(14国) 864.8 6.1美国 899.111.2印度 307.435.9荷兰 215.468.5墨西哥 191.127.6阿联酋 160.837.3巴西 154.435.4德国 131.1-1.6韩国 127.929.1俄罗斯 120.8-0.3沙特阿拉伯 118.522.3
服务贸易。全市服务贸易实现进出口总额184.28亿元,比上年增长38.2%,其中出口139.30亿元,增长45.7%,进口44.98亿元,增长19.2%。国际服务外包离岸合同执行额30.23亿元。
外商投资。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679家,实际使用外资4.68亿美元,增长9.2%。二产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07亿美元,增长0.3%,三产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61亿美元,增长17.6%。
外经合作。全市新批备案境外投资项目39个,境外投资总额35.70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10.2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4.9%。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中方投资额7.24亿美元,占全市总额的70.5%。全市完成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营业额2.06亿美元。全年设立境外营销网络项目35个,中方投资额10.25亿美元。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全市完成综合交通建设投资301.36亿元,其中:铁路建设完成投资108.05亿元,公路建设完成投资142.83亿元,物流站场建设完成投资43.84亿元,水运建设完成投资3.19亿元,通用机场建设完成投资3.45亿元。全市境内公路总里程1.32万公里。年内公路旅客周转量9.10亿人公里,下降52.6%;公路货物周转量137.61亿吨公里,下降8.2%。
邮电业。全市邮政行业业务收入(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累计完成381.5亿元,同比增长4%;其中,快递业务收入341.8亿元,同比增长2.0%;邮政寄递服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22.0亿元,同比增长34.9%。全市电信业务收入105.72亿元,增长6.7%。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001.66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713.11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24.72万户。
八、金融、保险和证券
金融业。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4227.22亿元,增长14.1%。其中住户存款7868.39亿元,增长19.4%;非金融企业存款3597.01亿元,增长10.4%;机关团体存款2088.07亿元,增长6.5%。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3694.56亿元,增长18.1%。其中住户贷款6051.82亿元,增长12.5%;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7590.60亿元,增长23.4%。全市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达1556.8亿元,同比增长109%。年末全市各银行机构不良贷款余额65.87亿元,不良贷款率0.48%,创近十年新低。
表4 2022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情况
指标年末数(亿元)增长(%)各项存款余额14227.2214.1 其中:住户存款 7868.3919.4 非金融企业存款 3597.0110.4各项贷款余额13694.5618.1 其中:住户贷款 6051.8212.5
保险业。全市保险机构全年保费收入300.01亿元,增长6.2%,其中财产险公司保费收入101.77亿元,增长10.1%,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198.24亿元,增长4.4%。全年支付各类赔偿及给付102.96亿元,下降0.4%,其中财产险公司赔款63.46亿元,下降0.9%,人身险公司赔款及给付39.50亿元,增长0.4%。
证券。全年新增上市公司2家,居全省第7位,占全省新增上市公司数量的2.6%。年末全市上市公司39家。当年上市公司新增融资6.62亿元,其中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2.64亿元,再融资3.98亿元。全年证券交易额48248.63亿元,居全省第5位。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1864所(不含技工学校,下同),在校生119.59万人,教职工10.41万人,专任教师8.22万人。其中,小学395所,在校生48.10万人;初中190所,在校生19.27万人;普通高中93所,在校生9.71万人;幼儿园1152所,在园幼儿25.32万人;中等职业学校24所,在校生5.21万人;特殊教育学校9所,在校生0.13万人;全日制高校9所,在校生11.65万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4.84万人,硕士研究生0.91万人,博士研究生0.049万人);成人高校2所,脱产班在校生0.2万人。
全市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园率为101.9%,省等级幼儿园1135所,省等级幼儿园招生覆盖面为98.8%;全市104个乡镇建有125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建有乡镇中心幼儿园的乡镇比例为100%。十五年教育普及率为99.9%。小学入学率、巩固率为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为10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学校比例为99.6%,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的比例为1:0.7042。全市幼儿园、中小学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高中段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结构更趋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