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1 14:19:54
最近,在金华开发区汤溪镇寺平村的国家级农作物试验站内,成片的水稻苗迎风挺立,工作人员紧张有序地将最后一批稻苗从秧田移栽到试验田里。市农科院粮油作物所副所长王孔俭告诉记者,这里每年要进行300多个国家级、省级水稻新品种的区域试验,其中也有他们自主选育的品种,“试验不仅为水稻审定提供数据支撑,也有助于我们把握水稻新品种的选育动态”。
与此同时,远在海南陵水南繁基地的市农科院晚稻课题组已基本完成晚稻育种材料的选种、小制种收割等工作,返金开始正季播种。
种子是粮食之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种业问题,多次强调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我市水稻种质资源较为丰富,20世纪90年代以来,良种选育水平一直处于浙江省第一梯队,尤其是早稻育种方面,历经30余年接力育种攻关,先后选育出“金早47”“金早09”“金早239”“株两优831”“金早645”“金早51”和“陵两优827”等早稻新品种。近年来,全省面上示范推广的早稻品种20余个,我市占30%以上。
一粒水稻种子的诞生过程是漫长的。首先,科研人员要在成千上万的种质资源中筛选出具有优异特性的材料;接着,这些精选出的资源进入杂交阶段,优异种质资源通过杂交创造出新的种质;杂交后的新种质要进行严格筛选和鉴定,科研人员对它们的各种性状进行评估,如抗病性、产量、米质等,确保每一个指标都符合预期;各方面表现都达标后,再参加省级或国家级的区域试验,审定通过之后才能成为可以推广生产的新品种。整个过程大约需要10年时间。
在距离试验站不到2公里路程的中戴村,有一片面积约18亩的市农科院早稻育种基地,目前正培育着6000余份育种材料。在王孔俭等科研人员眼中,这些育种材料就像是他们的孩子,每一点成长都牵动着他们的心。
我市立足良好的农业产业基础,抢抓国家种业产业布局机遇,加快提升水稻育种条件建设。2008年建立水稻国家综合试验站;2011年建立袁隆平院士专家工作站,袁隆平生前多次莅临金华指导水稻育种工作,充分肯定了我市水稻育种成效;2013年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018年建成国家水稻区域试验站。同时,创新“育繁推”体制机制建设。2020年,市农科院整合金华三才种业公司,积极开展商业化育种,过去三年每年水稻繁制种面积稳定在1.2万亩以上,年产水稻种子约400万公斤,不断提升金华本地品种的市场竞争力。
种优则粮丰。自2002以来,“金早47”连续17年入选浙江省早稻主导品种,连续11年推广面积居浙江省早稻首位,截至2023年底累计在省内推广应用785.1万亩;“金早09”利用“金早47”作为骨干亲本杂交选育而成,截至2023年底累计在省内推广应用78.4万亩;“金早645”是“金早09”的升级版,在浙江省生产试验中,比对“中早39”增产8.4%,且熟期相仿,2023年通过农业农村部超级稻第一年测产,百亩示范方均产698.8公斤,2024年被列入浙江省农业主导品种。
“我们想要易管理、抗病性强又稳产的早稻品种,‘金早645’就是这样的‘全能型选手’。”汤溪镇种粮大户戴建华告诉记者,在他的700余亩稻田里,“金早645”占了近一半。“从今年‘金早645’的种子供应量来看,该品种在全市的种植面积有望达到10万亩。”王孔俭说。
在解决稳产丰产问题的基础上,我市紧跟市场动态,因地制宜培育优质、丰产、抗病新品种。市农科院科研处处长周小军介绍,农业农村部颁发的优质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从外观、口感、组分等方面综合评定,分为一等、二等、三等、普通4个级别,其中一等为最高级别,最难达到,二等也较难达到。2023年国家审定通过水稻品种409个,其中以浙江省科研院所、教学单位及企业为第一选育单位选育的一等优质品种仅4个,二等优质品种8个,三等优质品种9个。市农科院选育的国审籼粳杂交稻新组合“长优34”中抗稻瘟病、米质达部颁一等;国审品种“长优1103”米质达部颁二等,2023年推广应用约2万亩;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籼粳杂交稻新组合“81优34”米质达部颁二等,今年预计推广应用1万亩左右;粳稻不育系“81A”和“双4831A”通过省级审定,实现我市粳稻不育系选育零的突破。“过去都说东北大米好吃,现在咱金华大米也能去拼一拼了。”周小军十分看好“长优34”等晚稻品种的市场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