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传承家乡美食 期待能与“沙县小吃”媲美_金华新闻_浙江网 

浙江网

新闻门户
欢迎监督
真实温暖丰富的网上浙江!

夫妻传承家乡美食 期待能与“沙县小吃”媲美

2023-05-11 10:13:45

等到婺州古城的人潮渐渐退去,50岁的张国华和妻子施彩华从屋内取出一排排瓦罐和食材、药材,开始制作磐安人最引以为豪的磐安药膳。“药膳文化在磐安已有1000多年历史,我们家家户户都吃药膳。”张国华熟练地将食材和药材放入罐中,然后将瓦罐摆到大坛子里,点燃里面的炭火,接下来便交给时间了。

“除了磐安药膳,磐安还有各种特色小吃,其中有不少是非遗美食。”作为磐安方前小吃制作技艺代表性非遗传承人,施彩华曾获浙江省第七届厨师节金奖、最佳手艺传承奖等多项荣誉。她说,希望家乡传统美食像福建沙县小吃一样让更多人吃到。

因美食结缘

夫妻俩愿为家乡小吃代言

张国华和施彩华都是磐安县方前镇人,两人是高中同学,关系一直不错。高中毕业后,张国华去部队当了兵,两人彼此有书信往来。“我们那时候聊得最多的就是美食,特别是家乡的美食。”张国华说,家乡美食就像一根红绳,将他们牢牢地系在一起。

张国华退伍后,经常去施彩华家串门,每次去都少不了大快朵颐。“虽然我们都是山里娃,但双方父母都有一双巧手,在并不富裕的年代能做出各种美食。”施彩华记得,看似平常无奇的红薯,能在母亲的巧手加工下变身红薯饼、红薯面、红薯干、红薯片、红薯粉扁食……她说,或许正是因为那段独特的美食记忆,他们才对家乡美食更加偏爱。

后来,张国华和施彩华步入婚姻殿堂。“为了生活,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想过去研究家乡美食。”张国华说完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两人结婚后,张国华在磐安代理了太阳能行业,施彩华则去当地一所幼儿园当老师。

每到节假日,他们会邀请朋友到家中小聚,施彩华便会施展从妈妈手中学到的手艺,为朋友们准备各色家乡小吃。“你这么好的手艺,应该去开店,肯定能火。”朋友的无心之言,让她记在了脑海里,一连几天都挥之不去。

她跟丈夫商量:“我们是吃方前小吃长大的,你看缙云烧饼、沙县小吃做得那么好,为什么方前小吃不可以?我想试试。”施彩华的想法得到丈夫的全力支持。2016年开始,施彩华开始全身心投入准备工作,从食材配伍、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复刻和改良,想让更多人认识方前小吃。

复刻家乡美食

期待能与“沙县小吃”媲美

磐安方前小吃五花八门、品种繁多。为了复刻最经典的方前美食,施彩华尝试过多种食材配比,烧好了自己吃、请朋友吃,边吃边改进。除了在家不断试验改进,施彩华经常出去拜师学艺,先后到东阳、杭州、缙云、仙居等地学习当地特色小吃的做法和管理经验。

“传承方前小吃是好事,我当然要全力支持。”为了让施彩华专心学好技艺,张国华当起“后勤部长”,妻子去哪儿拜师他就开车送到哪儿,妻子需要什么食材他想办法采购。2015年,方前镇首届美食节在家门口开幕,夫妻俩承租了一个摊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开张营业。回忆往事,张国华笑出了声:“没想到我们的小吃出奇地受欢迎,早上出摊,中午基本上就售罄了。”

这件事给张国华和施彩华很大的信心,他们决定辞去工作,专心制作方前小吃。

2017年,施彩华频频参加各类小吃制作比赛并获得好成绩:“外婆饼”获浙江省首届名点名小吃;“卷饼筒(五虎擒羊)”“番薯粉扁食”获浙江省首届名点名小吃最佳手艺传承奖;她本人也被浙江省烹饪餐饮行业协会授予小吃面点名师荣誉称号。

“前两年,我们把店从磐安开到金华市区,也算是将家乡非遗小吃带出了大山。”这些年,张国华主外,施彩华主内,两人还去过四川、南京等地与同行交流,并借机宣传磐安特色小吃。施彩华说,她的目标是将磐安小吃做大做强,能与“沙县小吃”有的一拼,“如果我无法实现,那就让更多人来一起实现”。

都说核心技术不可外传,施彩华并不这么想。这两年,她作为面点专家常常被邀请到学校、社区讲授磐安小吃的制作工艺,她总是欣然前往。“我不怕人偷师,巴不得更多人一起来做磐安小吃,把家乡的非遗美食传到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去。”施彩华说,期待看到全国各地开遍磐安小吃店的场景,那一定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