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建成长三角营商环境标杆市 “一号改革工程”,金华如何深化?_金华新闻_浙江网 

浙江网

新闻门户
欢迎监督
真实温暖丰富的网上浙江!

目标建成长三角营商环境标杆市 “一号改革工程”,金华如何深化?

2023-05-05 14:22:39

5月4日召开的金华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大会提出,要聚焦最好、锚定最优,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的赛道上赶超争先。记者从市委改革办获悉,金华将按照“一年重点突破、两年全面提升、五年整体跃升”的进度安排,力争到2027年底基本建成长三角营商环境标杆市。

这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全面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升级版的具体行动。营商环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各地都在谋实招、出硬招、放大招。这条赛道上,金华如何赶超发展、破局突围?

营商环境优化提升

为何是“一号改革工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今年,浙江省委召开的新春第一会提出,要大力实施三个“一号工程”,其中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具有引领性突破性关键性,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战略地位。自上而下的重量级部署,金华不禁自省:营商环境提升,我们为什么必须拼?

因为营商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拼经济、拼发展,根本上讲就是拼营商环境。事实上,抓好营商环境就像抓牢牛鼻子,带来的不仅是企业投资更放心、办事更方便这类的直观变化,更能驱动政务、法治、市场、经济生态、人文等多方面发展环境的整体跃升,由此引发的堵点破除、制度优化,是金华高质量赶超发展的迫切需要,能直接决定我们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是否掌握主动权。

因为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的生命之氧,是企业应对挑战的依托支撑。我市拥有全省第二多的市场主体数,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个体户在经受疫情冲击后普遍比较困难,出现了“不敢干、不敢闯、不敢投”的倾向。民有所呼、企有所盼,政府应当发挥好“看得见的手”作用,提供更综合性、多样化的政策来提振信心、纾困解难,不断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

因为金华虽有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的成功实践,如今则是不进则退。比如前些年,我市在全国首创“无证明城市”,打响“标准地+承诺制+代办制”、企业开办“零见面”、“互联网+监管”等改革品牌,取得了亮眼成效,吸引了许多城市前来取经。眼下,上海、北京已相继发布优化营商环境6.0版行动方案;省内衢州、舟山等兄弟城市也跻身全国营商环境参评城市。不进则退、慢进亦退,倒逼着我们拿出分秒必争、背水一战的气魄,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上撕开一个突破口。

这道必答题,金华怎么答?

省委提出,浙江要打造最优政务、法治、市场、经济生态、人文环境,让浙江成为贸易投资最便利、政府服务最高效、干部作为最担当、法治保障最有力、经济生态最健康的营商环境最优省。

五大环境,正是金华抓牢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的五个抓手。要打造长三角营商环境标杆市,必须在打造五大环境上走前列、争一流,实现质的跃升。

打造高效增值的政务环境。据介绍,政策上所有惠企政策原则上要求次月完成兑现,服务上还将加大对企业诉求的分析研判,推动解决“一件事”到“一类事”。提升政务服务效率是我市下步的改革重点,比如我市正积极推进投资项目审批服务综合改革,为企业投资注入强心针。该项改革将探索“桩基先行”,即在符合条件的建设项目审核流程中,将桩基施工部分独立进行提前审批,精简压缩审批时间,助力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投用。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我市为打造公正开明的法治环境,结合前期平安法治建设的实践成果,打出一系列组合拳。例如,企业合规改革在司法、检察、公安等多部门共同推进下初具成效,已涌现出武义某上市公司通过企业合规自查,挽回上亿元损失,年纳税额破千万元的成功案例。又如,市府办、市中级法院、市公安局牵头的执行助企纾困“输氧玻璃罩”、外国人投资居留一件事等改革,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经济发展中企业面临的难题堵点,让我市众多市场主体创业有信心、投资能放心、发展更安心。

打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开放包容的经济生态环境、亲商安商的人文环境,金华也将出台不少实招硬招。聚焦知识产权保护,我市将着力提升知识产权运用效率和保护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加快落地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落实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等。聚焦人才培养,我市将继续深入实施各项人才工程,并拓宽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人才流动通道,加快构筑教育、人才、科技联动的新机制。聚焦政商关系,我市将高规格开展“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活动,健全完善政企定期沟通机制,推动构建以市场主体满意度为导向的营商环境评价机制。

优环境必须先优作风

干事创业,关键在人。营商环境既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也是机关效能的“显示器”。如果广大干部的思想观念松了松、能力素质不太够、工作作风有点漂,就会严重制约工作推进。

必须看到,金华的综合实力与全省第四大都市区的定位不相匹配,与省内“标兵”的经济总量差距正在扩大,今年一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仅1.2%,形势逼人。加之拼资源、拼人力、拼优惠等传统模式效用递减,优化制度供给、破除堵点难点、解决深层问题已成当务之急。

能力必须提起来。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是一项系统性改革工程,涉及面广、专业性强,需要我们先学一步、先探一程,努力成为解读政策、解决难题的行家里手。

作风必须硬起来。严格落实新时代机关效能革命“双十条”,摒弃“庸、懒、推、散、浮、乱”等顽疾,真正把解决企业、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确保说一件、干一件、优一件。

标尺必须树起来。营商环境优化如果脱离企业感受就是新的形式主义。我们必须聚焦紧盯企业反映强烈、群众反映集中、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用好政务服务“好差评”、“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民企评营商环境、民生议事堂等监督载体,持续提升改革实际成效,推动企业获得感满意度不断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