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2 12:03:06
在浙江戏剧界,有句话叫“欲摘梅,先折桂”。由省文联和省剧协设立的“金桂表演奖”是浙江戏剧表演艺术的最高奖项,也是通往中国戏剧梅花奖的必经之路,自2012年设立以来,每两年一届。
3月8日,第六届“浙江戏剧奖·金桂表演奖”颁奖典礼在杭州蝴蝶剧场举行,六位新一届“金桂表演奖”得主联袂献上了一场汇报演出。令人欣喜的是,其中有两位婺剧人的身影——义乌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的汤义波和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的陈丽俐。他们分别带来了婺剧《闹九江·救驾》和婺剧《断桥》。
择一事 终一生
汤义波从小就爱趴在村里的戏台边看戏,总是从头看到尾特别着迷,还会跟着一起唱,不过阴差阳错,直到19岁他才正式接触戏剧学习。
2000年,从学校毕业进入义乌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至今,汤义波演绎过40多个角色,受到领导、专家和观众的好评,在剧团里崭露头角,是名副其实的“老戏骨”。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是他在学艺道路上最深刻的体会,“唯有真正热爱,才能守得住练功房的寂寞,在舞台上展示最好的自己”。
他常年坚持在农村第一线演出,与其他演职员一样经常带妆长达10小时,平均每年演出200多场,“不管是出演主角,还是配角,老百姓需要什么,就演什么”。入团20多年,他出演过不少婺剧经典剧目,在《徐策跑城》《打金砖》《鸡毛飞上天》《程婴救孤》《一代河神》《义乌高华》等多个剧目中成功塑造了形象丰满的角色。
在汤义波看来,戏剧的传承与创新是不可分割的,好的作品需要在传承戏剧艺术精髓的基础上,融入时代精神与现代生活元素;合格的戏剧演员需要扎根百姓、深入生活,将所思所悟通过表演传递出来,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比如婺剧现代戏《义乌高华》,为了演好主人公谢高华,他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还专程拜访了亲历义乌小商品市场创业历程的冯爱倩,听她讲述当年的故事,深入分析谢高华的思想、感情、性格、气质,终于把角色演活了。
“能把一个人物演活,是一个演员的目标,很高兴大家认可我的演绎。”汤义波说,婺剧如今有了越来越多像“金桂奖”一样的好平台,他很感恩前行路上给予帮助和鼓舞的所有领导、老师、导演、同事。“艺术道路上难免遇到一些困难、挫折和磨砺,我感恩这一切,只有经历这些,才能更有底气地去面对风浪、扬帆远航。”
“择一事,终一生。”汤义波表示,他将继续努力,不忘初心,为戏剧的传承、创新和发展竭尽全力,争取走上更高的戏剧舞台。
用心接好婺剧传承火炬
出身于艺术世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舅舅、小姨等都是婺剧演员,对于陈丽俐来说,从小接受婺剧熏陶的她,踏上戏剧道路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
12岁那年,陈丽俐进入武义县第二职校戏曲班学习婺剧。“一开始练功也觉得很疼、很累,除了平时在学校练功,回到家还会被督促练功,后来对这种辛苦也就习以为常了。”
陈丽俐四五岁时就客串过婺剧《白蛇传》,当时的她爱上了舞台的感觉,想着长大了也要演戏。一晃眼,她如今已是台上文武双全的白娘子。
陈丽俐喜欢挑战,只要有创新的机会,她都愿意尝试。比如她出演的《白蛇传》,在武戏中加入武术表演,在“蛇步”中加入舞蹈元素,大开大合,酣畅淋漓。此前,她还主演了由浙江昆剧团与浙江婺剧团联合创作的昆剧版《巴黎圣母院》,用中国传统戏曲演绎西方名著,碰撞出了别样的火花。
她的角色跨度很大,从14岁到60岁的角色都演过。“婺剧的武戏好看,樊梨花我能打。文戏需要酝酿情感,《红灯记》的铁梅我也能唱好。”
“我们这一代戏曲演员的担子比较重,不仅要坚守、传承,更要创新,因为我们面对的观众越来越年轻了。”陈丽俐说,作为青年戏曲演员,要对艺术坚持精益求精,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她从前辈演员身上看到了编排戏剧的匠心、对婺剧表演的无私奉献,她将努力学习,将这些可贵的品质传承下去。
关于这次获奖,陈丽俐说得最多的是感谢,感谢评委专家的认可,感谢浙婺团队的领导、老师和兄弟姐妹们。“正因为我们有这么好的领导,多年来对我的艺术栽培,正因为我有恩师陈美兰以及诸多老师的悉心指导,还有我们团队最可爱的兄弟姐妹们,是你们的无私奉献,才有今天的我。”当晚,百忙之中的“梅花伉俪”杨霞云和楼胜也坚持到现场作为搭档助演,令她很感动。
作为婺剧的传承人,陈丽俐对婺剧的热爱是融进血液里的,无论多少年都不会变。也因为深爱着婺剧,她拥有了不一样的人生。“获奖是我新的起点,我一定继续努力,用更多更好的作品回馈观众。”她也会用心接好婺剧传承的火炬,让更多人关注婺剧、爱上婺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