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0 12:23:48
编者按:千年宋韵,生机焕发。我省“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实施一年来,宋之韵味正活化为可知可感的重要文化标识,润泽着浙江人的精神面貌。本报今起推出《文润浙江·宋韵今辉》栏目,聚焦2022宋韵文化节上的“宋元素”,对话专家学者,探寻千年宋韵在新时代的发展路径。
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浙江又一宋韵文化地标冉冉升起。
在遗址保护与建筑复原两方面,德寿宫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暨南宋博物院(一期)项目可谓面面俱到。兼顾的背后,藏着不易。
总设计师黄滋接到这一任务时,已从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的职位上退休。从事文物保护工作40余年,黄滋早已“身经百战”——湖州飞英塔、武义延福寺、杭州径山寺……浙江不少古建筑修复都曾经他之手。但这次,他坦言,压力还是有点大。
“初期,项目的工程难点在于克服潮湿的环境。”黄滋解释,和干燥的北方相比,杭州气候潮湿,容易产生霉菌病害。加上德寿宫遗址深埋在距离城市地面两米多的水位线以下,受到地下水的侵蚀,保护起来难度很大。为此,项目团队采取了“止水帷幕”的措施,阻止或减少基坑侧壁及基坑底地下水流入。
“止水帷幕”的指向非常明确,就是隔离地下水。但黄滋面临的另一个问题,答案却不那么直截了当。
“浙江在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杭州的老百姓和来杭州的游客都有一个愿望,就是能亲眼目睹一些宋式建筑的面貌。”黄滋说。那么在遗址之上,如何让观众看见宋代德寿宫的风华?
谈到两宋时期江南的建筑,不得不提《营造法式》这部建筑史的“敲门砖”。宋崇宁二年刊行后,《营造法式》在南宋平江府又重新刊行,流传甚广。因而江南的建筑,比如月梁造、琴面昂、斗栱等,都和宋代的做法一样。在黄滋看来,书中的“营造之学”,能够为德寿宫的修复提供重要依据。黄滋介绍,《营造法式》将建筑从大殿到藻井用材分为8个等级,严格控制每个等级建筑的开间进深、斗栱出跳、用料大小、工艺做法、造价等。
吴越国和两宋时期的建筑遗存则成为展现德寿宫的又一宝贵一手资料。保国寺、六和塔、保俶塔、灵隐双石塔、闸口白塔……黄滋研究了大半辈子、如数家珍的古建筑,他都带团队重走了一遍。他印象最深的要数多次奔赴宁波保国寺——这座江南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北宋木构建筑,只为琢磨其中木头与木头之间如何巧妙契合。
然而,与德寿宫同时代的南宋建筑大多已荡然无存。那些不载于《营造法式》的门窗隔扇、栏杆望柱该如何复刻,黄滋转向宋画寻求答案。
“飞檐要起翘多高?上面要装什么小兽件?主殿、次殿、宫门,不同等级的建筑又有什么不一样?这些都要经过考证。”黄滋说。
“观画之术,唯逼真而已”。宋徽宗时期,写实主义登峰造极,宋朝迁都杭州后,师承北宋传统的院体画家以极富现场感的笔触,记录下充满时代与地域特色的亭台楼阁。“马远、李嵩、赵伯驹等人的画作,都是我们交叉考证的依据。”黄滋表示。德寿宫的每一个构件、每一处装饰,都通过反复研究得出,有充分的历史依据。
再绽德寿宫风华,不只是在遗址之上展示一座宫殿,更是通过一瓦一木再现一个朝代的文化风韵。
把构件从设计图纸变为现实,黄滋力求在“宋式”中把那不可言传的“宋韵”传达出来。“宋代木构件的曲线,柔和但富有弹性,有种内生的力量。”黄滋说着,用手指沿着图纸上屋梁端部的卷杀画了个弧,“但现在的匠人没有做过宋代的东西,所以尽管图上这么画,但做出来总是味道不对。”为此,他不厌其烦,一次次亲自到现场,与工匠反复打样,直到琢磨出“纯正”的弧度。
他还提到,杭州的南宋皇城遗址少出土华丽之物,这与南宋初年宋金交战、整个社会戒奢从简的风气有关。重建的德寿宫在整体风格上也延续了“尚俭”的原则,少了些金碧辉煌的彩画,多了一番意趣之美。